好吃到哭的舔碗匠农家自制香肠,真正的山里农家味!
香肠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食物,在我国已有1000多年历史,在很多文献记载中都可以见到它的身影。
其最早出现于南北朝以前,始见载于北魏《齐民要术》的“灌肠法”,其法至今流传。
好吃的食物都是经过历史沉淀的,中国的香肠也如此。
它不加淀粉,可贮存很久,熟制后食用,风味鲜美,醇厚浓郁,越嚼越香,
远胜于其他国家的灌肠制品,是中华传统特色食品之一。
记得小时候,一般在冬至前,母亲就催着父亲准备好猪身上最好的瘦肉、肥肉、各种作料,赶紧把香肠先灌上。
灌香肠是个技术活,父亲就是灌腊肠的高手。
从剁肉、拌馅、灌肠、晾晒,他都是一个人完成。
父亲先是把新鲜的瘦肉和肥肉去骨去皮,按比例分好,在案板上剁碎,放入盆中,加入适量的食盐、生抽、料酒,并调以五香粉、熟辣椒,花椒,味精等佐料,用手搅拌均匀后腌制几个小时。
再把事先剪好的可乐瓶瓶口套在小肠口,用母亲缝被子的棉线系紧小肠的一头,把腌好的肉一点一点往里塞。
每塞一些肉,就要用手把肉往下赶,把塞进去的肉捋顺,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。
每隔15厘米左右就系一个结,扎成一小节,一段灌好后,两端扎紧,再用针在表面扎孔。
一条条腊肠高高地挂在屋檐、走廊的铁丝上,阴凉且通风。
远远看去,红白相间,美丽壮观。
刚灌好的香肠要晾晒和熏制两周左右才可以吃,
这期间,我们只能天天“望梅止渴”。
经过两周晾晒和熏制的香肠变得紧致,肌红脂白,肉色鲜美。
终于盼到能吃了,母亲用晾衣杆顶一条下来,丢进蒸米饭的锅里。
米饭还未熟,屋子里就已弥漫着浓郁的香气,腊肠的香味已飘出厨房,馋得我们直咽口水。
待母亲取出腊香肠,去掉线头,放在案板上,趁热用刀一片一片切出一大盘。
晶莹透亮,轻轻一嚼,外香内嫩。
瘦肉嚼而不老,肥肉油而不腻,咸味中带着丝丝甜意,
那种香,入口瞬间心花怒放,直达你的味觉深处。
不同的是,今天,香肠已不再是过年才能吃到的美味记忆,
而是一年四季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家常菜肴:蒸香肠,炒香肠,烫火锅,腊肠炒饭等等。
在川渝的人气香肠店,每天做二三百斤仍供不应求是常事。
一个人,无论离开家乡多少年,那份对经典美味的思念,永远不会改变。
时常会怀念小时候的农家味道,想念那香肠的醇香。
关于香肠的记忆仍清晰地在我脑海里浮现。
正如《舌尖上的中国》说:“这是盐的味道,山的味道,风的味道,阳光的味道,也是时间的味道,人情的味道。这些味道,才下舌尖,又上心间,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,哪一种是情怀。”
夹一片腊肠,轻轻地放进嘴里,满满的都是故乡的味道、家的味道、爱的味道!
我叫张远皓,从小在重庆长大。
上大学以及毕业工作后,我都在东北和上海地区。有时候会非常思念家乡的美味,
所以也会常常在异地的超市购买,或者上网上购买家乡的腊肉、香肠,以缓解对美食的思念。
但无论是超市,还是网上,买了很多家,都无法达到我满意的味道。
毕竟工业化批量制作的腊肉和香肠,虽然色泽鲜美,红里透亮,
但是由于缺少真正的农家柴火味,亦或者是因为熏制过程中沉淀不够,
比起家乡的农家自制的香肠腊肉,味道总是相去甚远。
于是,我回到家乡农村,寻找正宗土货和美味。
而这,也是我开设“土货铺子”的根本原因:
寻找到正宗,家土货,并让更多的人能品尝到它的味道。
因为老农民家自制的香肠,真的是美味又原生态,就连滴在碗里的香肠油,都让人忍不住向用舌头舔光,
所以,我把农家香肠取名为:舔碗匠香肠,
意思是:让人吃完仍舔碗底的农家自制的匠心美味土货!!